让写作成为习惯让灵*拥有温度
“儿子,当着全国人民的面,我正式向你道歉,我承认我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因为我过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给你的身心、生活、事业,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希望你看在我生你、养你、爱你的份上,尽快回家吧,重建一个完整、有爱的家庭。”这是一对白发苍苍、举步维艰的两位老人在中央台《等着我》寻亲栏目上发出的呼唤。
来到节目现场的这两位老人,是一对夫妻,男的85岁、女的80岁。他们的唯一儿子现年48岁,父母称他为“小海”。小海年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后,从此“*鹤一去不复返”,与家人彻底失联。20多年来,小海的母亲想方设法与儿子取得联系,但都无果而终。退休后的这些年,特别是人至暮年,看到别人家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两位老人倍觉孤独凄凉、倍加思儿心切,于是想借助央视媒体,重拾这份原生亲情,了却他们有生之年的一个心愿。
那天,我和电视前的观众一样,无不对这对老人充满同情,对亲情回归充满期待。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寻亲门开启的那一刻,小海的身影没有出现。两位老人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在场的观众无不露出失望的表情。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一起随着主持人的访谈和一家人的陈述,还原这起亲情悲剧的来龙去脉----
八旬老教授寻子20余年
小海的父亲*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母亲跟父亲一样同在南京某知名大学教书。夫妇俩共生了两个孩子,除小海外,还有一个姐姐。或许是遗传了父母智商,小海自幼聪明伶俐,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高考时以县里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南京某高校录取。按理,在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的环境下,孩子学习优异,父母又属高知,一家人的幸福指数不说爆表,至少也是高端。但遗憾的是,由于信奉“父为子纲”的理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小海就从未感受到亲情和父爱。相反,却一直被严苛的父亲掌控着,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叹为观止的暴力与制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家长制作风让孩子恐惧而窒息。
小学阶段,小海调皮,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瓦片砸破了,父亲勒令儿子跪在家门口以示谢罪,且一跪就是半天,让小小海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父母亲常以“长身体了、要加强营养”的名义,规定儿子每顿要吃下同龄孩子两到三倍的饮食量,很多次,小海反抗,气得把碗都扔到地上了,但反抗无效,最终,规定的饭菜是吃下了,但代价是:小海餐后不得不花两个小时,沿着马路走上10多圈以减轻肚皮的负担。
上初中后,有两件事,让小海至今“刻骨铭心”。一件是,班上一女同学因勤工俭学需要本金,跟小海借了40元钱,不想这事竟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在小海不知情的情况下,硬是把这位女孩的钱要回来了,让小海在全班同学面前丢尽了面子。从此,不光那位女同学看见小海绕道走,就是其他同学也不愿意跟小海说话。另一件是,有一天,父亲检查作业时发现有一个字写得很潦草,叫儿子辩认,儿子大致看了一下后,反驳说“很好啊”,没想到是,愤怒的父亲立刻甩给儿子两巴掌。因为下手太狠,次日,孩子脸庞两侧起了肿块。从此,留给小海的,除了“身痛”更有“心痛”。
“打脸事件”发生后,小海就再也没有叫过一声“爸爸”。朝夕相处,日复一日,突然连父亲的称呼都省略掉了,按理,作为父母,是否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否与孩子作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听听他内心的委曲和无奈?或者承认一下错误,达成和解;或者由母亲做做工作,让冰冻的父子关系逐步缓和。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仍然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把“控制欲”“强权主义”发挥到极致。高三那年,小海的高考分数达到了进北大的分数线,完全可以读一个好学校和好专业。可惜,在父亲的威严下,小海没有选择权,他不得不放弃到外地求学、读自己喜欢专业的念想,只好“乖乖”地呆在父亲的院校、去读父亲指定的专业。在学校里,小海的一举一动,都在父亲监控下。有一次,父亲经过学校露天停车场时,发现儿子自行车正在淋雨很是心疼,便偷偷将儿子车子没收了,让儿子找不着北。父亲发现身边有一位女学生性格、脾气、长相都不错,是未来儿媳的最佳人选,要小海去追,小海试了试没有感觉,可强势的父亲还是逼着儿子要迎难而上、死缠烂打。总之的总之,一切的一切,在父亲看来,小海的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得按照他设计的轨道去行驶,否则,便是责骂和痛斥。
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长期恶化的亲子关系最终引发“恶果”:小海大学毕业要离开家去北京工作了,本来计划是7月2日出发,父母也给小海买好了火车卧铺票,可小海宁可放弃卧铺、背着父母、提前一天偷偷逃离了“牢笼”。三个月后,小海给家里写了两封信,一封给父亲,信里没有称呼,只有两行冰冷的文字:“鉴于你长期控制我、要挟我,已不适合做我的父亲,我决定与你断绝父子关系。”一封告诉母亲:“因为你和他是多年的事实夫妻,我俩的母子关系也自动解除”。原以为儿子说的是气话,没想到,儿子的倔强、冷漠酷似父亲。有一次,母亲通过小海的朋友要到了儿子的电话号码,便拨了过去,哪知小海一听是妈妈的声音,立即切断。之后,母亲不断地向这个手机号码发短信,二十几年时间里,累计发出的短信足足有几大本。有一天,母亲到电信局查寻,工作人员告诉小海母亲:儿子已将您的号码拉进了黑名单。换句话说,母亲发出的千条万条短信,儿子一条也没收到。多年的努力竟是这个结果,可怜的老母亲真是欲哭无泪。
为了让儿子尽快回心转意,这一次,教授夫妇上《等着我》栏目之前做足了准备,他们带来了一份“厚礼”----“愿将家产一半赠送儿子”的遗嘱。没想到,这番好意仍然没能打动儿子。栏目组情感调解专家三赴北京,苦口婆心劝小海看在父母已经年迈、曾给过你生命的份上,选择原谅、选择回归家庭、恢复亲子关系,可小海始终不为所动。相反,通过前方发来的电视画面,观众们仍能感受到:小海至今没有悔意,只有痛楚,他面对镜头,仍在一句句地控诉着父母亲当年的无情和专制,他怨恨自己失败的人生、怨恨今天的无房、无妻、无家庭,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故事叙述到这里,现场的专家和观众包括我在内,终于明白了小海为什么没来现场的原因,明白了强势的父亲无疑是导致这起悲剧的直接推手。在同情、理解、遗憾、惋惜的同时,更多了一声沉重的叹息:为什么这位具有高等学历的教授还有那么多家长制作风?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高知家庭走到了今天形同陌路的局面?这场没有胜利的战争何日才是尽头?小海“高开低走”的人生究竟是谁的错?
再多的反问都不能重回昨天的时光。无独有偶,这两天,有两则报道刷满荧屏,一则是济南一位女大学选择自杀,留下遗书告诉世人,她的死亡与父亲的长期专制和暴力有关。另一则是,一位叫“一得他爹”的高管、也是一位“网红”父亲辞职养儿,儿子很争气,以高学分被世界某知名大学录取,没想到,今年刚入学不入,便传来意外身亡(疑似自杀)的消息,震惊了一批以“一得他爹”为榜样的家长。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履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还孩子一个健全人格和健康人生?是当下我们每一位父母都需要深思的大课题。
爱与尊重
有一句话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人生脚本”理论:人的性格在7岁前已基本形成,也就是说他(她)在这个时期已写好了他(她)整个人生剧本,之后会一直按这个剧本在演,青少时期会对剧情适当作些微调,但调整的内容非常有限。而在儿女个性形成当中,早期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儿女这台全晰摄像机全部摄入,换句话说,作为父母,你给予孩子多少欢乐,儿女将来就会回馈多少欢乐;你传递给孩子多少痛苦,孩子将来也将面临同比例的痛苦。
所以,对待孩子也就是在对待另一个自己。每一个人都不是圣人,每一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正如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郞所说“司机开车、医生手术、教师教书都要考证,只有为人父母不需要持证实在太可怕”。以至于,很多时候,家成了牢笼,爱成了枷锁。但他人的故事,就是我们的鲜活教材。让我们都能从这对教授夫妇的呼唤中得到一些警醒和警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既要履行好应尽的职责,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还要明白:爱从来不是控制,还是放手和成全,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体,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允许他们在试错、犯错、摔倒、甚至是完全失败中吸取教训、懂得辛酸、获得成长。因为有一句话说得好:儿女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我们而来;儿女依偎在我们身旁,却并非属于我们。
我说李说
记说
身边事、人间事、天下事。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