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人渣啸西风
字数:,阅读时间:约18分钟编者按:现在网络上,有一大风景就是明粉和明黑之间的互怼。其中关于明*武备的争论是这种互怼的重要战场。网络上也确实很多人对明代武备不屑一顾,认为都是一些破铜烂铁,根本挡不住“日本刀吹”口中那比光剑还牛的*子刀。但历史就是那么有意思,按那些套路逻辑,其实历史上同时期的日本人反而是“明吹”,至少是“明*铠甲吹”,表示“以刀击之亦无丝毫之伤。”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中国的盔甲从先秦青铜时代的皮甲,再到汉代仿照皮甲样式发展出的铁甲,再到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明光铠,隋唐出现的山文甲,再到宋代达到重量顶峰的步人甲,到了明代火器和冷兵器并存的时期,盔甲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顶峰,披甲率也达到了极为普及的程度,可以说,明代才是中国盔甲发展的巅峰时期。现在年画中的武将形象所穿的盔甲也基本都是明代定型的样式。▲山西双林寺明代雕塑
明朝建国之初大多还是沿用宋代样式的盔甲,但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构造,这种盔甲也是现在年画、连环画里常见的盔甲样式。山西双林寺的明代雕塑十分精美细致,甚至连裙甲因为腿部动作形成的褶皱都还原出来了,很细致的体现了明代早期盔甲的样式。这种样式的盔甲早在晚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两肩的兽吞、胸口的束甲绊、硕大的兽吞腹甲以及腰上的袍肚,这些都是晚唐时期的山文甲就已经出现的。但是在裙甲之间作为护裆用的倒三角形裈甲是明代特有的,而且裈甲前的那两根打着蝴蝶结的丝绦也并不是用来装饰用的,而是专门用于下马徒步时吊起裙甲的裙角,这样方便走路,这也是明代才出现的结构。▲明代《二郎搜山图》局部
明代盔甲防御也很严密,《大明会典》里甚至详细的记载了各部位甲片的数量,以及用什么绳串甲片:“凡盔甲。洪武七年、令线穿甲、悉易以皮。十六年、令造甲每副、领叶三十片、身叶二百九片。分心叶十七片、肢窝叶二十片、俱用石灰淹里软熟皮穿。浙江沿海、并广东卫所、用黑漆铁叶、绵索穿。”从这段记载中就可以看出,明代盔甲咽喉有领叶防护,心口也有专门的分心叶,甚至腋下都有肢窝叶保护。北方用皮绳串甲叶,而南方大概因为皮子较少,所以用棉绳串甲叶,南方沿海潮湿,盔甲容易生锈,所以特地强调要用上了黑漆的甲叶。▲明代《倭寇图卷》中的明代士兵
明代大臣沈周在其监*时所作《用志边*劳苦》一诗里详细的描述了明代普通边*士兵的负重:“从*莫从口外*,身挟战具八十斤。头盔脑包重得之,顿项掩遮以五论。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六。精工精铁始合度,日夜磨淬光胜银。二五弓箭及其服,随身衣裳八乃足。佩多身重难负荷,还须上马看轻速。”身上的盔甲就有四十五斤重,这个重量也比较符合普遍的全身甲的重量,宋代步人甲是最重的盔甲,重58宋斤,约为现在29千克。而欧洲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全身板甲达到了23千克。这都跟明代四十五斤的重量差不多,基本都在一个区间内。▲明代《出警入跸图》局部
明中后期,也就是正德年间出现了罩甲,这种罩甲穿脱起来要比有各种束甲绊、袍肚、罩袍的札甲要容易很多,和穿衣服差不多,于是在明*中广受欢迎,并迅速广泛装备起来,甚至于普通百姓也开始模仿明罩甲的样式,做布制罩甲样式的衣服作为当时流行时装。而手臂防护采用环臂甲的样式,让整条手臂都有了防护,没有以往手肘缺乏防护容易被攻击的情况,同样也取消了单独戴披膊,再用束甲绊捆在大臂上,再穿戴护臂的繁琐流程。最早的这种罩甲样式依然是甲片在外的结构,但是后来就演化成了甲片在内的布面甲结构,造价要更便宜,而且布面在外,也有较好的保温隔热的效果,毕竟钢铁热传导性强,夏天在太阳底下晒时间长了铁甲非常烫手,冬天又冰冷的粘手,穿脱都很不方便。明*的披甲率也可以算是各朝各代中最高的了,这一方面是明代科技进步导致的生产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明代之后火器开始慢慢淘汰盔甲。明代万历年间的兵书《四镇三关志》中详细记载了蓟镇的兵力和武备情况。蓟镇主兵七万三千五百六十二名人,盔甲六万八千三百九十八副,披甲率高达93%。万历时期也有三大著名战役,史称万历三大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支援朝鲜对抗日本侵略的万历朝鲜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明*盔甲一度被日本惊叹防御精良,其中日本文献中哪怕是猛吹日本、贬低明朝的《天野源右卫门觉书》中也不得不承认明*盔甲精良,其中记载:“大明国甲胄之型外为红缎内置精铁每片二寸四方之型。”“其甲亦以精铁为素白者,其笼手亦精铁而矢镞不入。以刀击之亦无丝毫之伤。”这个记载就很明显能看出是明代带环臂甲的布面罩甲。而日本的盔甲,其实和明朝相比差得很多,虽然网上一度流传日本缺铁,所以日本的盔甲是竹甲,一砍就断。这不过是谣传而已,日本的文物保存还是较好的,博物馆里有大量的日本盔甲,基本都是铁的,并非竹片刷漆。但是,日本的铁甲看起来光鲜,其实防御力很差,因为非常薄。同样也是因为日本文物保存的很好,所以有大量的切实资料可以查得到。普通的足轻盔甲一套一般只有4到5千克,相比明*士兵的盔甲四十五明斤,约为26.8千克。日本足轻的盔甲重量还不足明*盔甲的零头重。如果说这只是日本普通士兵盔甲不行的话,而日本那些将*大名的盔甲一样有大量的实物存世,就算是仿照欧洲板甲所做的“南蛮胴”,已经是日本防御力最强的盔甲了,看起来很好看很威武防御力很强的样子,但是只要去看看重量就露馅了。榊原康*的二枚胴南蛮胴具足,全套仅仅重8.5千克,而德川家康的二枚胴金陀美具足全套仅重6.2千克,这个重量在明*看来大概只能算铁皮糊出来的样子货,但实际上却是日*普遍的盔甲重量。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日*在面对大明*队时,即便再嘴硬的人也要惊叹大明盔甲“矢镞难入刀过无痕”,明*盔甲26千克,这个重量用日本刀去砍确实砍不动。日本人因为岛国封闭,自己互相打,盔甲都那么薄,习惯于面对只有几千克重量的日本铠甲,反正大家都穿这么薄的盔甲,就感觉不出来有什么差距。面对重量是日本盔甲数倍的明*精甲,尤其是明*在万历时期披甲率高到离谱,日本士兵就顿时感到非常头疼了。日本战国时期记录普通士兵心得语录的《杂兵物语》一书中,就有记载枪担小头长柄源内左卫门的心得体会:“不要把长枪当作突刺的东西,要一起齐心合力的用枪穗合着拍子从上往下叩打。”这里就能看出日本普通的枪足轻使用长枪的方式主要靠叩击,这种叩击在面对明*铁甲,可以说基本没有太大的杀伤力。而日*在朝鲜战役初期还是使用弓箭和火绳枪混合使用的状态,但是到了战役后期,在文禄之役中,日*已经由弓组、铁炮组分开射击的模式转为了混合编制。这种战术的改变,说明日*发现弓箭射击对于明*来说缺乏杀伤,只能混合射击加大投射密度还能有点用处。但日*的火绳枪面对明*盔甲效果也不甚理想,史书记载李如柏头部中了日*火绳枪一发,却未重伤。吴惟忠胸部中弹,犹自大呼督战。而日本当时被称为“西国无双”的著名武将立花宗茂,一向是以弓术闻名,但是在万历朝鲜战役中,日本史书只记载他将火枪集中使用效果很好,只字不提他引以为豪的弓术。即便如此,在碧蹄馆之战中试图伏击明*,结果家中重臣被李如梅射死,他带去朝鲜的亲兵战死了人,仓皇逃回日本。而整个万历朝鲜战役中,明*和朝鲜*均没有记载过日本*队盔甲防御如何,反倒是朝鲜史书记载大明的三眼铳非常好用,纷纷仿制。而三眼铳本就是短火器,威力偏弱,射程也不远。这也足以从侧面说明日*盔甲的防御力多么差劲了。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内容。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