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言
《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以及方证对应的六经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为后世树立了法度与标准。
但我们辨证论治的水平,既有客观因素制约,也有主观因素影响,如医者的“悟性”。那何为“悟性”?“医者,意也。”可谓中医之“悟性”,后因郭玉传而广之。《后汉书·郭玉传》云:“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唐代医家孙思邈更称之为:“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2.抓主证
(1)抓住主证:定时发病案
先来看看《首席医官》小妮的怪病:
小妮此时又犯了病,整个人一副无意识的状态,趴在曾毅的肩膀上软得跟面条似的,四肢掉在那里。
两个月了,犯病的时间很有规律,每天中午12点左右发作一次,晚上12点左右发作一次。过上一个多小时就会自然苏醒,跟正常人一样。
检查报告有七八斤重,孩子两手满是针眼。曾毅把十几个重要检查报告翻完,脑电图、脑地形图、心电图、脑CT、血清……并没有发现可以确诊的依据,至少不能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脑发育不全、高血压、脑颅脑器质损伤之类的。
*灿老中医诊为阴阳失调。处方:小柴胡汤。
刘渡舟曾说,“抓主证”是辨证的最高水平。抓住了主证,治好了病,也就发展了《伤寒论》的治疗范围,扩大了经方使用。要做到抓主证:第一,要明伤寒之理,理明则能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抓住主证的目的。第二,要熟读《伤寒论》原文,反复诵读,能够把主证记熟,在临床时才能得心应手。
《伤寒论》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上,小柴胡汤的证眼除了“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之外,脉弦也是证眼,胁痛也是证眼,休作有时也是证眼……
特别要强调的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不仅适用于小柴胡汤证,也适用于所有经方方证。我在《首经方方证要点》中提炼小柴胡汤的证眼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同样,我们还可以归纳:
麻*汤的证眼:无汗、脉浮紧;
桂枝汤的证眼:自汗、脉浮缓;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证眼为:口苦、胁痛、便溏;
半夏泻心汤的证眼为:上呕、中痞、下利;
葛根汤的证眼为:项背强几几;
五苓散的证眼为:口渴、小便不利;
乌梅丸的证眼为:腹泻、口干等。
(2)抓住主证:口苦
少阳病的口苦,早上起来的时候最苦。
《伤寒贯珠集·少阳》:“足少阳,胆也,胆盛精汁三合,而其味苦,胆受邪而热,其气上嗌,故口苦。”而《伤寒论》第条曰:“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个人认为,此“欲解时”亦是“欲病时”。也就是说,少阳病的病情缓解时间是晨起时。即日出前后,相当于现在的早上3~9时,因为古人没有时钟,当时基本是依据太阳运行来推断大概时间。而少阳病的病情加重时间,亦是日出前后(即从寅至辰上)。
因此,脉弦+早上晨起时口苦=小柴胡汤之证眼。
阳明病的口苦,是晚饭前后最苦。
为何阳明病之口苦是晚饭前后最苦?《伤寒论》第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而阳明病“欲病时”是什么时间?《伤寒论》第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由此可见,阳明病的病情加重是在晚饭前后,相当于现在的下午15~21时,即日落前后,此时可见口苦。其治当清宣郁热,用栀子豉汤。
因此:腹满而喘+晚饭前后口苦=栀子豉汤之证眼。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证治》:“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此乃心肺阴虚内热证。阴虚内热,邪热上攻所致口苦,当清心肺虚热育阴,治当百合知母汤。
因而:口苦+小便赤=百合知母汤之证眼。
(3)抓住主证:头晕
坐着不晕,站起来头晕,眼前发黑。如《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如坐舟车之上,坐着、躺着都天旋地转。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头重脚轻,走路莫名其妙就摔一跤。如《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阳病“目眩”也是头晕。但以目眩为主,目眩就是眼花,眼花就是看东西不清楚,如近视眼、飞蚊症、结膜炎、斜视、复视、角膜炎、青光眼等都可以说是“目眩”。
3.读懂症状:寒热往来
这里的热可以理解为体温升高,也可以理解为病人自我感觉到的身体热感。
此外,这里的热也可以理解为恶热。
因为太阳是恶寒,阳明是恶热。少阳是介于二者之间,一会儿恶寒(正胜则有太阳之恶寒,从太阳出表),一会儿恶热(邪胜则有阳明之恶热,从阳明入里)。
感冒的病人临床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寒热往来的状况:一会恶寒,赶紧盖被子,一点凉也受不了;一会又恶热,赶紧掀被子,连被子的余热都受不了。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为寒热往来。
而且寒热往来可以理解为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也可以理解为发冷和发热交替。
除体温的变化外,尚包括患者心中自觉的寒热交替感(与体温无关):时而畏风发冷,时而面红烦热;或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畏冷;或心胸烦热,四肢冰冷;或覆被则烦躁发热、似汗非汗,而去被又觉寒冷至骨、肌肤粟起;以及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
4.打呼噜案:理解病机
五苓散治疗打呼噜(儿童腺样体肥大)案
罗姓朋友女儿,5岁,每晚必打呼噜,声音奇大,全家人不胜其扰。到医院五官科检查,鼻甲肥厚,要求手术切除,家长不忍。求中医。脉细滑,舌苔白。
五苓散:白术5g,茯苓5g,泽泻10g,猪苓5g,桂枝5g。30剂后,呼噜声大减,再30剂不再打呼。后再随访:孩子已8岁,药后未再打呼。
这是运用五苓散原方治疗的一个案例,守方两个月。此案用方是受了*煌老师的影响,他认为这些肥大、水肿、肉瘤等,皆可视为水液代谢失常。当时这个小孩是从老家来旅游时见到的,回家后服药两个月,就完全不打呼噜。前几天清明回老家问起,说未再有打呼。这个打呼噜其实是变态反应引起的组织增生水肿所致。
再如五苓散证的病机是太阳膀胱蓄水。
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入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有下利;蓄于肌肤则有水肿。
至于现代医学中青光眼的眼压增高,梅尼埃综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积水,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都可以认为是“蓄水”的表现形式。对于蓄水的理解,完全可以活用此方。
如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积液。为了不让初学者迷惑,我戏称为身体的某个地方多了纯净水。借助西医的诊断更好解释,比如脑积水、脑水肿、青光眼、梅尼埃综合征、胸水、腹水、下肢水肿、上肢水肿、特发性水肿、关节腔积液、睾丸鞘膜积液、盆腔积液、心包积液、肾积水、羊水过多等,或者说病人感觉胃里有水等。
身体的某个部位缺水干燥,比如口渴、眼干、舌燥、鼻子干、嗓子干、皮肤裂口、皮肤干燥等。
身体的某个部位流水,比如流眼泪、流清鼻涕、吐稀水样痰、耳朵流清水、皮肤渗液、大便水样泻,甚至遗尿。遗尿实际上流的也是清水,皮肤慢性溃疡也流清水等。
注意五苓散治疗的是纯净水的问题。
如果病人大便呈黏条或大便的是血或大便的是脓,都不能用。
又如,小柴胡汤的病机是“血弱气尽、正邪分争”。即邪气不能长驱直入,正气也不能一鼓祛邪外出,相持不下。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徐灵胎会说:“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
《伤寒论》第97条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是小柴胡汤证的核心病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在太阳时,正邪分争于表,如正气胜则邪退;如正气不足,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则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所以,只要认识清楚了小柴胡汤的病机是“血弱气尽、正邪分争”,便可以灵活地把该方广泛应用于各种“体虚”的感冒,如经期感冒、产后感冒、老人感冒、小儿感冒、大病后感冒、手术后感冒等。
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5.联系经络:忍尿则手掌心疼痛案
郑某,女,68岁,长沙市人。年5月28日初诊。诉其小便较频,有尿必解,若稍忍不尿,则立觉双手掌心与手腕相连接的部位疼痛,而且胀痛逐渐加重,只要排尿后,其胀痛则随之消失。由于稍有延缓不尿则手掌心胀痛,故不得不频频入厕,昼夜如此。每隔1~2小时必须上1次厕所,病已月余不愈。医院做过多次检查:膀胱未发现任何病变,尿检无任何异常。手掌部位经几次照片亦未发现异常。诊断不明,用消炎、止痛药治疗无效。询其小便色清不*,小便时并无灼热涩痛感,察其手掌部并无红肿发热之象。舌色淡紫,舌苔薄白,脉细。辨证: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凌心,影响经脉。治法:化气行水,兼通心脉。主方:五苓散加丹参。
处方:丹参30g,茯苓20g,炒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0g,桂枝6g。
7剂,水煎服。
按:手掌为神门、劳宫所处之位,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所过之处。《灵枢·经脉》云:“心手少阴之脉……入掌内后廉……心所生病者,掌中热痛。”又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入掌中……是动则病手心热。”小便者,膀胱所主;膀胱者,肾所主。若膀胱气化不利,致水气盛,水盛可以凌心。而此案患者却并无心下悸等水气凌心的症状,而是突出的表现在忍小便则掌中胀痛。掌中者,心经经脉所达之位也。如此推敲.岂不是由于水气所凌,影响到心经经脉所致的掌中胀痛吗?因此,取五苓散化气利水,并重加一味丹参,入心脉以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
《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经络》:“经络的问题,不是《伤寒论》单有的问题,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内科的要学经络,学外科的要学经络,学妇科的要学经络,学儿科的也要学经络。所以说,经络并不是《伤寒论》所独有的,凡是学中医的,为了给以后的学术打下很好的基础,首先得先学好经络……如果有人提出来经络学说在中医上没有实用意义,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伤寒论》的经络方面给废除了,所有的中医学基础都给废除了,这个关系是很大的。”
《内经》中有脏腑经络,讲脏腑就得讲经络,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都得用经络学说加以说明。如果把经络给废了,“六经非经”了,那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整体观,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的辨证法,六经为体、八纲为用,体用的关系等不就都废了吗?
《扁鹊心书》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知识就是力量
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
点击「写留言」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中医的辨证、辨病、辨因、辨机、辨时、辨人(附五苓散案)
经方实践得失录: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经方实践得失录——跟师*煌学用经方案》,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通过个鲜活的临床案例,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自己学习、应用*师“方一病一人”方证学说及经验处理复杂病情、实践经方的心得、体悟,其中既有大量对*师学术思想和经验的重复检验和提升,也有不少自己潜心研究、大胆探索的宝贵经验,有成功的收获,也有失败的教训。行文简洁明快,分析有理有据,让你真切感受到经方的独特魅力。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