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门诊,一个大约三十来岁病怏怏的女士被家人搀扶着艰难地走进诊室。“大夫,她晕的很厉害,胆汁都给吐出来了……”。我详细询问了病史,下了诊断:耳石症。家属瞪大眼睛,骇然道:“耳朵里边长石头?这怎么可能?”我一边解释一边给患者做了检查,直接给手法复位。患者惊喜地嚷起来:“真神了!好多了!不是很晕了!”我让她静坐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患者轻松地离院回家。
耳石是什么呢?又怎么参与了眩晕呢?我想有必要科普一下。
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因为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称为耳石。
耳石又叫平衡石,它的作用是控制身体的平衡。在一些病理的状况(如外伤、缺血),耳石会脱离原来位置,滚到半规管里,称为耳石脱位。当头位变动的时候(如翻身、起立、躺下)就会发生石头刺激神经导致眩晕的现象。所以,耳石症是因为耳朵的平衡石移位导致的一种眩晕性疾病。
目前,耳石症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它可能是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也可能是由耳石病、内耳供血不足、头部外伤或耳部手术、耳部感染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引发而来。
耳石症学名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患者自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发恶心、呕吐,严重时还会有腹泻症状。有的人心慌、胸闷、憋气、出冷汗,甚至有手脚发麻、抽筋等表现。患者自诉感觉如同晕车,出现恶心、呕吐、心慌、面色苍白等。
目前在治疗上,一般有应用前庭抑制剂(如脑益嗪、非那根等)、病因治疗、体位疗法、管石解脱法、管石复位法、Epley复位法、CH-BPPV耳石复位法等,这些治疗有效率不等,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现在有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不需服药,效果奇特,可谓立竿见影,这就是"手法复位治疗"。具体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因此,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首选神经内科就诊,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耳石症复位后应注意以下事项:
1复位治疗后至少静坐半小时,避免复位成功的耳石从耳中的椭圆囊重新返回半规管内。2复位后三天内保持半卧位休息(抬高床头45度),睡觉时轻轻向后躺下,左右翻身需轻柔。3复位治疗后一周内避免美发及牙科检查。4复位后应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如摇头、跳跃、游泳等。5复位治疗后要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宜清淡,戒烟酒。6复位后要定期复诊。7复位治疗后若仍有眩晕发作,需再次就诊并手法复位治疗,部分患者需多次复位才能缓解。如果被确诊为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试用以下的康复操预防其反复发作。
步骤如下------
1肩下垫枕,头向左45度角,后仰,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2向右转头,与右肩45度,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3向右转身侧卧,头随肩转,面向地面,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4坐起,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5头向左45度角,重复2遍。以上所示的步骤适用于左耳病变(如向左转头时头晕)的患者,若为右耳病变,应由向右转头开始。每天早、中、晚各做5遍,每遍的不少于2分钟。同时,建议在家人的陪伴下进行,防止摔倒或其他的以外。也建议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但脑肿瘤、急性脑血病等引起的眩晕不适合该治疗操。
另外,做康复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平常改变姿势的时候不要动作太猛,同时还应该坚持服用抗眩晕的药配合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