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喘病是以呼吸困难,动则加重,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肺系病证。系由内伤,外感等多种原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所致。
一、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帝内经》最早记载喘的名称、症状和病因病机。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说:“肺高则上气肩息”。并认为喘主要是肺肾的病变。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汉.张仲景《伤寒论》就有不少条文论及喘症的辨证治疗,如36条麻*汤之风寒束肺,40条小青龙之外寒内饮。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下之微喘者,表未解”。63条麻杏石甘汤证之误汗或误下后,余热廹肺。《金匮要略》中“痰饮咳嗽上气”、“虚劳“、“水气“等也有喘症的论述。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书,认为喘与上气,咳逆上气一类疾患均系肺的病变。如《虚劳上气候》说:“气有余则喘满逆上;虚劳之病,或阴阳俱伤,或气血偏损,今是阴不足,阳有余,故上气也.”。说明喘证有虚与实之分。
宋代《圣济总录》把喘证划分为肺虚,肺实,肺胀,邪气在表,邪气在里,阴证发喘,心下有水气等不同证型。如:“肺气喘急门“说:”肺气喘急者,肺肾气虚,因中寒湿,至阴之气所为也。盖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之脉入肺中,故下虚上实,则气道奔廹,肺叶高举,上焦不通,故喘息不得安卧“。
金元时期的医家也有所发挥。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张子和认为”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朱丹溪认为“实喘气实肺盛”。并与痰、火、水气有关。“虚喘由肾虚”,亦有肺虚者。
明代医家对喘证的症状特点,分类与治疗,预后等各方面都有更深入的认识。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喘》描述喘证的临床特点云”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张景岳主张喘证分实喘与虚喘以扼其要。他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而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唯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喘证的证治纲领总结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二、诊断要点
1、以喘促不宁,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或口唇青紫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多有慢性咳嗽,胸痹等心、肺疾病史。
3、发病多有外感六淫,情志刺激等诱因。
三、中医辨证针药论治
(一)实喘
1、风寒闭肺证
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方药:麻*汤合华盖散加减:炙麻*,桂枝,桑白皮,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苑、白前,炙甘草。
针灸:一组:肺俞双,定喘双,风门双,风池双,电针疏波20分钟。二组:辜老咳喘8针,电针疏波20分钟。二组交替。
2、表寒肺热证
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麻*,*芩,桑白皮,石膏,杏仁、淅贝、紫菀,鱼腥草,车前子,枇杷叶,甘草。
针灸:一组:辜老咳喘8针,电针疏密波20分钟。二组:大椎,肺俞双,膈俞双,火罐疗法15分钟,二组交替。
3、痰热壅肺证
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桑白皮,杏仁,茯苓,*芩,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胆南星,前胡、地龙。
针灸:一组:辜老咳喘8针,电针疏密波20分钟。二组:大椎,肺俞双,膈俞双,火罐疗法15分钟,二组交替。
4、痰浊阻肺证
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麻杏二三汤加减:炙麻*,杏仁,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紫苑,旋复花,甘草。
针灸:一组:辜老咳喘8针,电针疏密波20分钟。二组:肺俞双,脾俞双,膈俞双,火罐疗法15分钟。二组交替。
5、肝气犯肺证
证候: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心烦易怒,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沉香,乌药,木香,川朴花,枳实,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
针灸:一组:天突,膻中,内关双,阳陵泉双,太冲双,电针疏密波20分钟。二组:肺俞双,肝俞双,膈俞双,大包双,火罐疗法10分钟。二组交替。
6、水凌心肺证
证候: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伴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附子,茯苓,白术,白芍,葶苈子,炙麻*,生姜,大枣益母草。
针灸:一组:内关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电针疏密波20分钟。二组:四花穴,膏肓穴,无瘢痕灸各5壮。二组交替。
(二)虚喘
1、肺气亏虚证
证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吼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西洋参、*芪、冬虫夏草、五味子、麦冬,乌梅,紫菀,款冬花,炙甘草。
针灸:一组:辜老咳嗽6针,电针疏密波20分钟。二组:大椎,肺俞双,四花穴,无瘢痕灸各5壮,二组交替。
2、肾虚不纳证
证候: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咳喘,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纳气平喘汤加减:附子,肉桂,山萸肉,胡桃肉,补骨脂,白果,西洋参,蛤蚧,熟地,当归,五味子。
针灸:一组:天突,膻中,足三里双,引气归元(下脘,上脘,气海,关元)留针30分钟。二组:大椎,肺俞双,四花穴,无瘢痕灸各5壮,二组交替。
3、正气虚脱证
证候: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加味:西洋参、淡附子,炙*芪,炙甘草,山萸肉、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
针灸:一组艾条悬灸百会,关元,神阙,中脘,足三里双。二组:辜老咳喘8针,留针待气30分钟。二组交替。
四、本人临床医案:吴某,男,49岁,家住海口乡下,自营小买卖。患者因“咳嗽一月余”前来就诊。
一诊(/9/4)患者于/5/23因不明原因高烧,就诊于省中医,住院一星期,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后来医院,收入血液科,期间进行化疗,于8月初第三次化疗后,出院休养,后8月3日再次因持续发烧39.7℃~40℃,剧烈咳嗽,医院急诊科,病情稳定后仍在血液科住院治疗,经查:CT诊断为右肺上、下叶及左肺散在多发感染性病变,以双肺下叶为著。予以阿培南+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咳痰症状仍在,体重减轻(由89kg→64kg),经科室推荐遂至我院针灸科前来求诊。来诊见证:咳嗽,夜间尤著,咳声高亢,尝因咳嗽而被迫坐起,咳急易诱发呕吐,痰白稠易咳,胸闷胀痛,恶寒,面色白,纳差,梦中易醒,消瘦,烦躁,神疲乏力,二便常,舌红苔*脉弦细。诊断为:喘病(表寒肺热)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予以麻杏石甘汤加减麻*2袋苦杏仁2袋石膏2袋炙甘草2袋枇杷叶2袋车前草2袋鱼腥草2袋细辛2袋百部2袋浙贝母2袋丹参2袋共5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二诊(/9/10)患者自述药后三天咳嗽明显减少,咳痰量多,腹胀等症状仍在,舌红苔*脉弦。治以:宣肺化痰止咳予以射干麻*汤加减麻*2袋桂枝2袋细辛2袋五味子2袋法半夏2袋射干2袋鱼腥草2袋甘草2袋石膏2袋浙贝母2袋丹参2袋共七剂温水冲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针灸:咳嗽八针疏密波20分钟出针后大椎肺俞膈俞拔罐,10天为一个疗程
三诊(/9/28)患者按上方治疗中药七付,针灸五天。自述咳嗽少有,仍有痰,胸闷痛症状消失,恶风,饥不欲食,厌食油腻,腹胀,腹胀呕吐。睡眠较之前有改善,精神略好。二便正常,舌红苔*脉弦。治以益气健脾,行气化痰。予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2袋砂仁2袋白芍2袋郁金2袋陈皮2袋*参2袋麸炒白术2袋茯苓2袋炙甘草2袋法半夏2袋蒲公英2袋浙贝母2袋败酱草2袋共7剂,服用法同上。
四诊(/9/28)精力充沛,睡眠转好,呕吐、咳嗽基本消失,仍有痰,且白而量多,饮食一般。治以:培土生金予以西洋参五味子颗粒:麦冬2袋白术2袋炙甘草2袋五味子2袋乌梅2袋茯苓2袋鱼腥草2袋百部2袋西洋参2袋浙贝母2袋丹参2袋用法同上。针灸原方基础,加一组DP照射大椎与拔罐交替进行,10天为一个疗程。
五诊.(/10/10)精神好,无呕吐,无咳嗽,饮食二便正常,用金水六君煎续服,以巩固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