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读汤勇《回归教育常识》
周国平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伟大的理论,而是普通的常识。教育常识,亦即教育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东西。四川阆中汤勇局长在《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中说,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这些就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正是这普普通通的教育常识,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好坏。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知道教育要遵循常识,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比如,我们面对学生,考虑最多的只有知识、分数,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空洞的说教,是面对不同的个体,带给他们的是相同的教育内容、相同的发展目标。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出发,只知道匆匆上路,却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发,究竟要到哪个地方去,这样,我们“行走得越远,付出的代价就有可能越大。”(陶西平语)读完汤勇《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是,让教育回归常识,这是对教育理想的捍卫,对教育责任的担当,也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的深情呼唤。
好的教育,不是我们自以为的可以给学生多少分数或提升多少成绩,好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这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功利,不一定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高分,但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能够让孩子在所学的知识忘掉之后留下的其他东西多一些。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强化对孩子的约束,让孩子一味听话,置他们的好奇与探究、求解与质疑而不顾,不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不能给他们以独立思考的广阔空间,孩子的创新与兴趣就会被扼杀。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正因如此,我们要把空间和空间多留一些给孩子,顺应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找到自信。卢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浪费”时间,这是因为孩子的身心及生命,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被重新发现,被真正唤醒。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在广阔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中用心地体验、尽情地玩耍、自由地想象、充分地发展,教育方能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成长,汤勇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教育就有了良好的生态,教育者就坚守了自己的良知,孩子们就能够过上一种快乐而幸福的学习生活,更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正因如此,适合的教育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的美好境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对此,汤勇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使他的头脑再灵活,文化知识再丰富,分数再高,在今后漫漫人生路上也完全有可能不会走得太好、太远,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一个废人,一个可能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人。因此,拥有好的习惯,是一笔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注重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维习惯、好的语言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这些可能要比只重视眼前的分数要有意义得多。忽视养成教育,重视考试与成绩,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功利性行为。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也是一种常识。习惯从平常学习生活的细枝末节抓起,从日常不经意的小事抓起,从时常被我们忽视的微小之处抓起,这才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这是对孩子终生有益的关键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应该成为我们教育过程中的首要目标,成为我们育人的核心指向。
教育是朴素的,朴素的教育最美。其中体现教育“朴素”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必须回归本真。那么,什么才是教育的本真?汤勇在本书中指出,教育要做到为孩子一辈子着想,为孩子一生负责,应该具有长远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守教育良知和使命,用“会生活”、“会担当”、“会做人”取代“会做题”、“会考试”与“会竞争”。仅有冷冰冰的分数和成绩单,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是不可能走远、走好的。正因如此,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凡是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益的,凡是能够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打上底色的,凡是能够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凡是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幸福人生奠基的,即使与书本知识无关,与升学无关,我们也应让学生多学一些,多体验一些,哪怕这些似乎一时看起来是“无用”的,但从长远来看,却完全有可能让孩子终生受用。孩子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一天会忘记,但本真的东西,如人格、品质、情操、心态、视野,这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最为重要的方面。这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常识,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时刻需要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