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在线咨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六百年和顺古镇之所以能蜚声海内外,不仅仅因为它是南方丝绸之路陆路上的商业重镇,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和顺人继承弘扬重教兴文的传统,让一个地处偏远的极边小镇文蕴深厚,古朴儒雅。和顺人重教育,首先来自先辈们从中原带来的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幼不学,老何为,如同禽兽;三代人,不读书,好似马牛。”《阳温暾小引》中的短短20个字,浅显直白,和顺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在明清两朝,和顺乡里就有私塾、义学,如在科举考试乡试中曾获“亚元”的和顺举人刘宗鉴就曾“设帐乡里”,寸馥清也设学馆于家中,举人张砺在张氏宗祠内设“清河学堂”授徒。众多私塾中要数和顺大庄杨寿益办的弘农国学专修馆办学时间最长,从二十世纪20年代直至50年代。而最能为和顺兴文重教做出生动注脚的,是小镇里诞生的全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和滇西著名的华侨中学--益群中学。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和顺青年知识分子发起组织的咸新社及年和顺青年会发起组织的阅书报社。在《和顺图书馆成立始末》中记载:“甲辰余设教仰江……已巳旋梓,尝与张君虚谷、春樵贤昆玉谈……乃相约乡人组织咸新社,改良风俗,每午后汇聚文昌宫东楼演讲,提倡教育。翌年张氏清河学堂始从事新教授。未几,普及腾冲,此新学之滥觞。”当时咸新社以汉景殿(现图书馆所在地)为社址,购买图书,供人们免费阅读,研究时事。倡导除旧维新,破除迷信,反对缠足,提倡鼓励男子孩童人人入学,扫除文盲,发展工业,促进农事。和顺图书馆现在占地面积.34平米,藏书共11万余册,其中有一大批古籍、珍贵丛书、地方文献、重要报刊等。除了一般图书馆的功能外,还曾经承担了许多文化发展方面的工作。组织体育协会和星光音乐会;到国外或上海购买标本、仪器和课本书籍;选派、资送学子外出留学;开展平民教育,开办女子师范学校等。年春,归侨尹大典从缅甸带回一部收音机,捐赠给和顺图书馆。图书馆把每日收听的新闻,摘录印制成《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分送县城各机关、各乡镇、学校以至邻近各县。七七事变后,图书馆把无线电三日刊改为《每日要讯》,担负起宣传抗战,鼓舞人民的历史使命。益群中学是和顺人所办理的一所私人初级中学,原校址设于文昌宫,李根源为学校第一任董事长,李启慈为代校长,寸树声为第一任校长;李启慈,钏玉阶则赴缅甸向华侨宣传、募捐,李祖华,李德和在国内筹办开学事宜。年4月25日,举办开学典礼,定校名为“益群”,取其有益于群众之意。而学生来自腾冲周围各地及国外侨区,学费不仅低廉,对于贫苦学生还实行免费,同时还设立了奖学金,真正体现有益于群众的宗旨。首任校长寸树声确定了“教育与社会打成一片,生活与教育打成一片”的办学理念,强调“乡村学校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养成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是优秀的知识学习者,出了教室和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正是源于这样的理念,呈现出了益群师生穿短裤,着草鞋,在学业之余亲手开辟操场,挖泳池,打扫全乡街道、协助乡民兴修水利,种植农作物的盛景。更值得提的是,小学生参加中学的课外活动,五年级开始学习英文和国语文法,成绩优异者还可以跳级,免试升入初中。中学课程设国文等18门课程之外,还开设缅文、英语会话,经学等,所以益群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而学校艰苦朴素、发奋学习、自立自强的良好校风,一直延续至今。兴文重教的基因一直在和顺人的血液中流淌。并深深融入了小镇的方方面面,如今,家家户户家堂中依然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文昌宫里《两朝科甲题名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村口纪念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寸树声(字雨洲)先生的雨洲亭;纪念和顺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先生的秋农路,……和顺人用这样的方式纪念地方文教的功臣,向世人展现小镇古朴儒雅的气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兴文重教传统得以薪火相传,让和顺这座儒雅的古镇生机无限,生生不息。来源:和顺古镇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