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4min
我们对它念念不忘,铭记如新,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神奇的故事,深远的影响,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处地域标志,变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人们怀念过去的心灵寄托。
千年等待,你还好吗?
在长江、嘉陵江的汇流处,曾屹立着一块巨大的礁石。从江南望去,礁石的剪影像极了一位长发飘逸、翘首呼喊的美女,只要是枯水季节她就会露出来,当地人唤她为:呼归石。
曾经的呼归石
后来这块石头因为航道需要,而被毁,一度成为了荒废边坡。但很多重庆人,对这块石头,以及对这个地方,依旧念念不忘。
在前不久,南岸区在这里修建了一道花阶,又将‘呼归石’三个字移植过来,让它摇身一变成为了公园,呼归石以另一种新的形式活过来,融入人们的生活。
图郭旭
有时候我们会忍不住好奇,我们为什么会对一块石头念念不忘,或者说耿耿于怀?
呼归石传说
我们先看一段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禹娶於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
这段话里,要是划重点的话,有好几个。
大禹,娶於涂,三过其门而不入,涂山。
涂山,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听到的(重庆)南山。南岸有很多与涂山相关的地理名词,涂山寺,涂山镇,涂山湖……
三过其门而不入,就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而娶於涂,则牵涉到另一个人物:涂山女娇。
涂山女娇,也就是大禹所娶的妻子。
民间传说中,传说远古洪水泛滥,大禹从天上降临人间治理水患,到了江州(即现在的重庆),和涂山女相遇,二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妇。
大禹结婚后第四天,大禹就离开去疏通九河,涂山女虽然恋恋不舍,还是把大禹送下山去。
大禹治水一去多年,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女就站在江边一直等大禹归来。日久天长,遂化为一块石头,日夜呼唤:“禹——归——来!”
这也就是呼归石的由来。
第一首情歌
这种呼唤,到了文献记载中,变得更加深情:《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等候人的是涂山氏女娇,被候的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禹。
这首短短四个字的歌,被后人称之为《候人歌》。它成了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中国恋歌。
歌辞虽然只有一句:“候人兮猗!”但却是一首完整的诗歌。
原始的歌唱中的歌词常常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言辞的重复。通过反复“延扩”内容,加强表现力。
它的意思也很简单,按照一般解释,其中的两个字“兮猗”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仅剩下的两个实词,即是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等你。
这首诗也被称为南音之始。是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诗,也成为爱情诗规格和气质的圭臬。
涂山女娇,也因此成为中国远古神话中的诗歌女神。
后来的《诗经》、《楚辞》用“兮”这个字,也都明显是受到了这首歌的影响。有“南音导其源,楚辞盛其流”之说,以后的汉赋也与之一脉相承。
《诗经.国风》里的那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歌,都可看作是受了这首诗歌的影响。此后,先秦的爱情诗歌才蔚为大观,周王朝也才有诗可采了。
这些足以让人对其念念不忘了。
当然,我们对它念念不忘,铭记如新,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神奇的故事,深远的影响,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处地域标志,变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人们怀念过去的心灵寄托。
地名是死的,情感才是活的。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呼归石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希望和可能。
它让我们相信美好的感情,相信坚贞的爱情。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脆弱的时代,这给了我们莫大的情感安慰。
THE
END
编辑夜叶心
责编高成燕
监制廖倩
视频源自南岸区融媒体中心
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