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她一巴掌打痛无数中国父母为什么你倾其所有
TUhjnbcbe - 2021/4/7 13:41:00

最近我喜爱的女演员陶虹又上热搜了。

凭借《小欢喜》宋老师一角的精湛演技,陶虹获得年白玉兰最佳女配角奖。

《小欢喜》可是大热剧,豆瓣评分8.0,堪称口碑之作。

作为妈妈,我也是一路追剧到底。

即使现在回头再看,仍然是既感动又唏嘘。

尤其是陶虹扮演的母亲,深爱着女儿,却在毫无察觉中一步步将女儿逼成了「抑郁症」。

虽说影视作品有夸张成分,但宋老师在里面的每个细节,都有种让人大呼:这不就是我/我妈吗?

比如有一集的剧情是这样的,英子因为压力大,装病旷课躲进了爸爸为她准备的玩具屋。

宋倩发现之后急怒交加,将女儿的逃避视作「情感背叛」,终于崩溃。

她生平第一次打了女儿。

女儿在妈妈的言语刺激之下,说出:妈妈,我讨厌你!

那一刻,我们全家泪崩。视频弹幕里跳出的是:到底是谁错了?为什么妈妈和女儿,都让人那么心疼。

现实中如宋倩母女一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一位粉丝在后台倾诉,天天看着青春期儿子的脸色过日子,孩子不愿意跟自己说一句心里话,稍有不慎母子俩就要吵架。

大表姐的女朋友去年刚刚离婚,她发现7岁的女儿越来越敏感沉默,每次想跟她好好聊一聊,都在女儿消极抵抗中无疾而终。

同事发现孩子身上有青紫,问孩子也支支吾吾不说,找到幼儿园才知道跟同学打架了,儿子是被打的那个。反复问孩子为什么受欺负不告诉妈妈,孩子说怕妈妈骂……

为什么深爱孩子的父母,最后却发现「越来越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甚至于深爱对方的血缘至亲,会演变成互相伤害?

爱不会错,只能是方法错了。

事实上,许多父母亲手造成了与孩子的隔阂,却不自知。

隔阂,是从每天的对话,一件件小事开始的。

就像《小欢喜》的剧情中,宋倩和英子母女俩的对话看似温情融融,但是处处都透露着不对劲。

你爱好航天,想去天文馆做讲解员我知道,(但是)现在高三分秒必争,这一年的课外活动就取消了吧!

跟你爸吃火锅啦?我没生气。(但是)火锅火大,我给你弄点凉茶,(另外)这个月就别吃了!

英子考了第二,宋倩说「下回好好考就行了」,(但是)转眼从女儿包里发现乐高,立马说出心里话:「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就这么几句话,已经明确透露了妈妈对待英子需求的真实态度——否定、怀疑、想要掌控。

英子无数次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妈妈:妈妈你相信我,那些我都会,我不会落下功课,我能管理好自己。

可是她的妈妈,从来没有相信,自己的女儿可以自我负责。更看不到女儿内心真正的需要,是被信任,被认可。

《小欢喜》的编剧鲁引弓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父母。」这是他做了大量家庭调研得出的结论。

而她笔下的宋倩,正是无数中国家长的缩影。她们对孩子的爱如此强烈,以至于意识不到自己从一开始就走向了错误的道路。

哪个父母没说过宋倩一样的话。

孩子不慎摔倒哇哇大哭时,想要得到安慰,你却说:你是小男子汉,又没受伤,坚强一点!

比赛失败心灰意冷时,想得到鼓励,你却说:让你平时不努力吧,这下可倒好。

被同学欺负满腹委屈时,想找妈妈撑腰,你却说:都是同学嘛,咱别跟他计较……

需求被压抑,感受被否定。

就是这样一件件小事,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垒起高墙。当你有一天终于发现这份隔阂,可能孩子再多的需求,也看不见了。

因为他已经对你关闭了心门。

前不久,云南发生了一起悲剧。一个男孩长期在学校遭受霸凌,却从未将此事告知妈妈。直到有一天,他像交代后事般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这才起了疑心,连忙赶到学校,把准备跳楼的儿子带回了家。

让人痛彻心扉的是,母子俩彻夜长谈后,儿子仍然没有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妈妈。

他又坐上了窗台。妈妈就在身边,他竟然没有求救,而是说:「妈妈放开我,我不跳,就抽根烟。」

之后纵身一跃,对世界没一点留恋。

为什么受了委屈却不告诉妈妈?

为什么宁愿去死也不让妈妈帮助自己?

为什么?!

答案也许就在很多年前,一次次看似普通的对话里,日复一日习以为常的相处里。

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那个妈妈不想洞见孩子的真实需求。只是太多父母不懂得、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怎样走近孩子的内心。

最终,时间不会倒退,成长无法重来。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孩子的真实需求?

因为成年人总是下意识认为:大人的需求,比孩子的需求更重要,更正确,更有价值。

这跟付出多少无关。

太多父母毫无保留把家庭资源都用到孩子身上,恨不得一家三代围着孩子打转。

但他们心底里仍然认为「小孩子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他吃的米都多」。

所以我要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应该这样」……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充满了对立、摩擦和误解。

Momself创始人李松蔚老师经手过大量家庭咨询。

他说:「几乎每一个跟孩子有激烈矛盾的家庭,起因都是小事,一些很小的误解。因为不理解孩子的正常心理诉求,家长采用了一种防御性的态度,批评,训诫,甚至贬低或责罚,从而启动了更加针锋相对的回应。两代人之间陷入了敌意的循环。」

想要改变,首先就是父母要抛开成见,意识到:孩子的需求,跟成年人一样重要。尊重这一点,你才能进一步跟孩子对话,看到他的内心。

有个妈妈May,是Momself课程《系统式家庭养育》第一期学员,她分享的一段故事给大表姐很大触动。

她4岁的女儿,忽然不想去幼儿园。May当时随口就想说:去幼儿园多开心,有什么不想去的?

但是刚刚学到的课程强调的转换视角,让她停了下来。

她换了种思路说:「不想去幼儿园啊?那就不去了。但是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念那么多好朋友呢!」

谁知女儿忽然攥着小拳头,很气愤的说:「我就是不想念XX。那天他玩恐龙,戳到我的眼睛,没有跟我道歉。」

May震惊于女儿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情绪,脑海里瞬间闪现无数想法:是不是被欺负了?被霸凌了?老师有没有处理好?

她打电话给老师。

谁知老师说,这件事已经过去1个多月了,没想到孩子还记得。

当时两人的情绪都安抚了,有视频为证。只是May的女儿还经常到XX小朋友面前说:你玩恐龙小心一点,不要再弄到我眼睛。

这让May非常意外,她从不知道4岁的小孩会因为一件小事记这么久,而且印象里女儿也并不记仇。

直到她与女儿又聊了两次,才从小姑娘稚嫩的言语中顿悟:她不是生气,而是对没有跟小伙伴和好而耿耿于怀;她故意到XX面前提起话茬,不是小心眼,而是为和好创造机会啊!

这件事没有解决,竟然已经让女儿不想去上学。

May说此前她真的难以想象,4岁的小孩,已经有那么复杂的想法。

大表姐在震惊之余,禁不住为那个小女孩庆幸。

有一个愿意探索自己真实需求的妈妈,是多么幸运。不需要去看,我们都能想象到一个小孩,内心被「看见」,被「理解」,那种心灵得以舒展的幸福。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你把他们从那个世界拽出来,而是父母走到他们那个世界里去。」这是李松蔚老师说的话。

熟悉Momself的朋友都知道,李松蔚老师不仅仅是北大心理学博士、著名心理学专家,更是一位爸爸。

他深知,孩子脆弱、幼小的内心,多希望父母理解他的委屈、难过、失望,能够和他站在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把他看成一个问题。

李松蔚7岁的女儿在学游泳的时候,非常怕水,总也学不会。教练越告诉她不要害怕,越适得其反。

李松蔚得知后,悄悄告诉女儿:每个人学游泳都要害怕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

接纳女儿害怕的情绪,再重新完成对于「害怕」的构建,让女儿知道「害怕」其实是个好东西,这时她的反应就会不一样。

现在,李老师的女儿已经学会游泳,一下水便像小海豚一样自在。

看完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羡慕。毕竟不是每个小孩,都能拥有一个心理学家爸爸呀!

我们普通父母,如何才能看到孩子真实的内心,帮助他们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呢?

我们请北大心理学博士、系统式家庭咨询师李松蔚,做了一个极其简单却能颠覆常识的《极简亲子沟通课:做最懂孩子的父母》,我们会用专业、颠覆的理论和案例,帮大家剖析和解答:

当孩子表达害怕\不敢时,比说「不要怕」更好的表达是什么?

当孩子不想要做作业,比说「你需要做」更好的表达是什么?

当孩子哭闹不止,比安慰、鼓励更好地方式是什么?

......

我们把家长们常遇到的亲子沟通问题提炼在这5节音频课程里面,配套6天的社群干货、加餐分享,和课程顾问的贴身服务,给你分享亲子场景中常见的5种沟通方法与技巧,帮你与孩子有效沟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好!

5个训练音频

助你养成亲子交流的正确习惯

6天社群沉浸式体验,帮你从知道到做到

北大心理学博士,系统式家庭治疗师亲授

本次体验营

限时特惠9.9元

扫码即得,限时3天

扫描下方海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她一巴掌打痛无数中国父母为什么你倾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