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正月初九,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正是春天开始最美好的日子。我们陆氏针灸长征分中心迎来了陆李还先生和吴耀持教授的新年第一次教学门诊。
病例1:胡先生,34岁,发现夜间睡眠时打鼾一年余。
患者家属自一年余前发现患者夜间打鼾,时作时止,鼾声如鸣,夜间无憋醒,晨起口干咽痛,喉中时有粘痰,时有鼻塞鼻干,无流涕,常张口呼吸,白天自觉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胃纳欠佳,大便粘稠。患者身高cm,体重90kg,BMI指数27.8。幼年时有腺样体肥大病史。此次未曾行任何检查和治疗。
四诊合参:面色正常,形体较壮,体倦脘闷,口干咽痛,时有喉中粘腻感,悬雍垂肥大。舌质稍红,苔*腻,脉濡滑。
诊断:西医: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症中医:鼾证—痰湿内阻、肺气壅滞证
治疗方案:1.方用二陈汤合涤痰汤化裁。
方义: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药仅四味,配伍却体现了健脾和胃、理气渗湿的治痰大法,被后世称为“祛痰之通剂”。其中半夏,味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陈皮,味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味甘、淡、平,益气健脾,补肺金而通调水道,助脾运化水湿,使脾土得健,以杜绝生痰之源;甘草,味甘、平,益气补中,调和诸药;方中半夏与茯苓配伍,燥湿化痰与渗利水湿相合,共收湿化痰消之功。而配伍涤痰汤则加强豁痰而清热,同时亦能顺气开窍。方中人参补心益脾,南星燥湿祛痰,菖蒲开窍通心,枳实破痰利膈,竹茹清燥开郁,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矣。
2.取穴:患者仰卧位,取印堂、鼻通、迎香、扶突、中脘、合谷、足三里、丰隆。温针后留针20分钟。
方义:取穴印堂、鼻通、迎香以清头明目,通鼻开窍;扶突穴可利孔窍、调气机,调节呼吸中枢神经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扩张咽喉肌张力,改善气道狭窄;中脘升清降浊,恢复患者中焦运化;合谷主治头面各证,是治疗咽喉特效穴;足三里、丰隆可以健脾和胃,调节气血,化痰祛湿。诸穴相配,健脾燥湿,行气宣肺。
治疗后患者自觉鼻部通畅,喉部粘腻感减轻。
预后与调摄:1.适当减重。2.避免烟酒嗜好。3.侧卧。4.避免挖鼻。
按:中医认为鼾证主要病机为痰湿内阻,瘀血阻窍,脏腑失调,与肺、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尤以脾失健运,肺气不利为关键。临床上表现大致可分为痰湿内阻、脾气不足和脾肾阳虚型。患者年轻体壮,睡眠时鼾声响亮,晨起口干,喉间粘腻,苔*腻,脉濡滑,陆李还先生通过四诊合参,认为患者以多因嗜食膏粱厚味,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与转输水谷精微,聚湿生痰,痰湿聚集于体表,以致形体较壮,痰湿上阻于气道,壅滞不畅,痰气交阻,肺气不利,入夜益甚,使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出现鼾声如雷、呼吸暂停等症状。故辨证为痰湿内阻,治以健脾化痰,顺气开窍。吴耀持教授同时指出了鼾证有虚实之分,治疗上应有所侧重,脾气不足型,应益气健脾,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脾肾阳虚型,应温阳益气,附子理中丸合金匮肾气丸主之。
同时推荐了鼾证的保健方法如下:1、痰湿体质:可使用祛湿的药物,比如荷叶泡水喝;2、打哈欠:哈欠打到最大两个耳朵闷住时把嗓子的肌肉绷住,坚持3-5秒,后期可加长时间;3、锻炼舌头肌肉:舌尖放在嘴唇以及牙龈之间的间隙,让舌头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一周,做6-7次,后期可持续15-20次;4、锻炼咬肌的力量:用食指指尖点在下巴上且手腕贴在胸骨上,靠抬头的力量把嘴巴张到最大,可感觉到口周围肌肉得到充分的拉伸,做不低于次。
附:东风穴:《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主治:胆道蛔虫病。方法:穴位按压治疗。取穴:主穴,东风穴(右肩胛冈下2厘米,中外1/3交界处)
同名奇穴。又名发音。位于颈部,下颌角下缘(下颌角后0.5寸),颈动脉前缘,小肠经天容穴前下0.5寸。主治扁桃腺炎,喉风,喉痹,咽喉肿痛,中心性视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用2.5寸毫针向扁桃体方向直刺0.1-0.2寸。出《辽宁日报》。陆李还先生通过局部解剖学的定位,在避开神经、血管及气管的情况下,直刺进针1.5寸,直达咽喉病位,对急性咽炎、扁桃腺炎的治疗起到神效。这也是教导我们针灸治疗的安全性离不开解剖学的支撑,而现代解剖学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提升现代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AHI≧5次/h并伴有嗜睡等临床症状。临床分为2型,阻塞性和中枢性。其中阻塞性是最为常见的,患者的上呼吸道于睡眠时受阻塞,多由肥胖、扁桃腺胀大及下颚缩细等引起。而中枢性较为少见,其成因为脑部中枢系统未能有效地把呼吸讯号送到有关的器官及组织,可由中风及心脏病等引致。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是一种以呼吸暂停低通气等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睡眠呼吸疾病。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认为,体重指数、睡眠姿势、精神状态、饮茶、饮酒、饮食中菜肉比、性格、悬雍垂过长、鼻腔狭窄、扁桃体肥大等是导致鼾症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睡眠时反复上气道塌陷,引起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低氧血症、日间嗜睡等症状的综合征。大脑间断缺血缺氧可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脑栓塞、肾功能损伤、代谢功能紊乱和性欲减退等并发症,并继发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据统计,OSAHS发病率为2%~4%,男性的得病率是女性的2~8倍,且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目前打呼噜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公认为世界十大健康杀手之一。
OSAHS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中“鼾证”“鼾眠”“鼻鼾”等范畴。在古代文献《素问》中首次描述了“鼾证”,云:“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意为阳明经经气上逆致鼾。由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首次明确地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提出,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浓,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随后医家也有关于“鼾眠候”症状的描述,逐渐开始将“鼾眠”作为一种病证的体征重视起来,并且在病机、用药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及探索,如《寿世保元·不寐》:“一治心下怔忡,睡倒即大声打鼾睡,醒即不寐,余以羚羊角、乌犀角,各用水磨浓汁,入前所用养心汤,或复睡汤内,服之立效,盖打鼾睡者,心肺之火也。”据现代医学基础、临床研究,关于此处“心下怔忡”及“睡倒即大声打鼾睡”的记载,应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的心律失常;对鼾症病机的认识,如《伤寒论纲目·鼻燥口舌燥咽燥》:“鼻息鼾睡者,风湿也。”《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有方卧即大声鼾睡,少顷即醒,由于心肺有火者。”。目前《24个专业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把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分为3个分型,但是不同医家对OSAHS的中医辨证分型仍有不同的见解,对痰湿内生是本病的最主要的发病机理却是医家的共识。临床治疗多围绕痰湿这一主要病机,具体分析相关脏腑气机,标本虚实兼顾,合理辨证分型从而实施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多采用减肥、戒烟限酒、呼吸机治疗、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口腔正畸及矫治器等方法。其中首选措施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该方法起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在整个呼吸过程中,向气道施加一定程度的正压气流,保持上气道的通畅,防止上气道的塌陷和阻塞的发生,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患者依从性差,不具有普适性。物理方法如使用阻鼾器。其原理是:通过放置在口腔中个性化配制的器械,使患者下颌固定在适当的前伸位,下颌的前伸使得颏舌肌牵引舌体前伸,这样舌后部的呼吸通道就被打开了。同时舌的前移减少了舌体对悬雍垂的压迫,其后部的呼吸通道也被打开了。从而提高了通气量,改善供氧,消除或减低鼾声,是鼾症得到有效的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优点是无创、费用低、效果明显;缺点是患者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同时需要长期使用。
中医治疗则强调辨证分型。王强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咽喉,病机为痰火瘀互结于咽喉,咽喉不利,提出了“咽喉不利治其标,咽喉利治其本”的观点,提倡以化痰活血、清热散结为治则,方选*连温胆汤加减。张念志教授认为OSAHS以痰热内蕴证型为主,并以清热化痰为治疗原则,自拟鼾宁方治疗,疗效良好。宋康教授认为鼾证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异常、后天调摄不当有关,病位在咽喉,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上早期以健脾化痰为主,中期兼顾活血祛瘀,后期重补脾肾。李应东发现鼾症患者中痰湿体质最多,其次为瘀血、气郁、气虚、湿热体质,应重视体质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未病”,认为鼾证治疗应分外感、内伤,且注重情志对疾病的影响,常用柴胡疏肝散合酸枣仁汤加味疏肝理气、调节情志。国家级名老中医王会仍认为治疗OSAS的关键在于早防早治,重视OSAHS早期患者的气机调节,对于中晚期患者强调痰瘀虚并治、标本兼顾。临床用药上以平和为主,反对一味下法,提出以补为通、健脾益肾、祛除痰邪。
同时,通多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针刺疗法可刺激神经系统、在改善呼吸通气,提高最低血氧饱和度,减轻并发症、缓解临床表现、降低机体损伤方面有极大优势。其中廉泉、天突、阴陵泉、合谷、足三里、丰隆等为最常用的取穴。而耳穴疗法和贴敷疗法也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感谢您